作者:包正豪(淡江大學全球政治經濟學系系主任)
幾十年來,中華民國政府推動諸多政策,想要「改善」原住民經濟弱勢情形,具體行動是基於「同化」概念的「山地平地化」政策,以及接續的「山地行政改進方案」。
這些山地/原住民發展政策,大多假設原住民的經濟弱勢肇因於「與漢人的差異」,所以只要將原住民同化成漢人,那經濟差異就會自然消失,原住民和漢人只有血統的不同,而在其他方面有齊頭式平等。
既然政府抱持「同化」的想法,很自然地將漢人社會習見的資本主義價值帶進原住民社會,在國家權力的影響下,「迫使」原住民進入一個與其傳統文化價值迥異的社會當中,可以想見這會給原住民帶來多大的衝擊,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土地國有化」的問題。
原住民不是沒有私有土地的概念,但對於取用生活所需資源的林野河流,沒人會認為那是「個人所有」,而是部落傳統領域。所以過往只要是屬於這個部落的族人,可以依其需求,自由採集利用林野物產。
但當「國有化」後,山林依然是原來的山林,卻被劃設無形的界線,以國家權力禁止原住民依循既有生活方式進行經濟活動。
如是使得原住民陷入兩難,繼續舊日經濟模式,動輒「違法」成為罪犯;但要適應快速變動的資本主義工商業經濟,卻又面臨教育程度不足和資本不足的困境,輔以貨幣經濟主導整個社會,原住民在就業上的弱勢讓貨幣賺取成為困難的事,自然就與漢人的經濟情況相比,日趨艱困,差異日益擴大。
抱持同化想法的政府,「出於善意」開始提供教育和生活方面的眾多直接補助,但這種文化差異所造成的經濟落差,哪裡是零星現金補助能夠彌補的。
重點還是在於部落欠缺就業機會,而山地農業根本無助於改善原住民生活。前者迫使族人離鄉背井到都市尋求工作機會,後者則根本是笑話,台灣連平地農業都搞得亂七八糟,遑論山地。
幾十年過去,看似整體生活水準有所提升,但實際上原漢經濟鴻溝更形擴大。政府其實從來沒有正視過如何改善原住民經濟的問題,或者更精確地說,是根本不知道問題到底在哪裡?所以回應的方式就是不斷地加大補助經費的投入,安撫原住民族,也就是習稱的「福利殖民主義」。
這個現象激怒原住民,原住民運動最早的訴求就是「還我土地」,隱含意義是「土地歸還給原住民,讓原住民能夠擁有生產資料,就能夠改善經濟發展落差」。
這個浪漫想法在原住民社會當中非常流行,族人朋友把經濟弱勢歸咎於土地被剝奪,只要改變這點,似乎美好未來就在眼前。
但是,就算今天真的將傳統領域都「歸還」給原住民族,難道說原住民就可以重拾傳統經濟模式而脫離資本主義貨幣經濟市場的影響嗎?顯然不能,這是現實。
縱使將山林河川「租賃」給國家,取得租金以補償原住民族,如果還是用福利殖民的方式發放直接補助給族人,問題仍然無法解決。因為部落還是沒有工作機會,族人仍受另一種形式的豢養制約。
因為沒有工作機會,私部門又無投資意願,社會流動的管道就被限縮於公部門,所以我們才會看到原住民族的社會政治菁英幾乎全數出自軍警公教背景。
至於一般原住民,不是被迫「島內移民」到都會區邊緣討生活,就是留在部落仰賴零星保留地耕作,兼或靠著補助金過日子。這是普遍現象,而政府無力解決或是漠視發展。
談了這麼多困境,到底政府應該如何解決。仰賴私部門的部落投資,顯然不足以改善整體困境,而會在部落投資創造就業機會又能尊重部落傳統文化的,反而是在公部門任職退休後的族人。
就像「僑匯」般,在部落,恐怕是唯一的私人資本投入。所以要增加這類投入,需要政府甄補更多的原住民智識階層進入公部門體系,創造出更多的「微型原住民資本家」。
事實上,這是兩利的。台灣公部門極度欠缺帶有原住民智慧的公教人員和警察,來更友善地處理原漢關係,既然如此,何不提供/擴大這些部門的原住民保留員額,一方面傳承原住民傳統教育文化,也讓國家權力機構能更友善地處理原民問題;
另一方面讓更多原住民能夠藉由公部門的工作機會,獲得階級流動機會,至於培養出更多有可能在部落友善投資的微型資本家。
但是更為全面性處理原住民部落經濟發展問題的方式,則應該著眼於「原住民部落農業」的復興,有關這個部分,牽涉更為廣泛,過去已經有專文討論,於此即不再贅述。
到「筆震論壇」看更多文章
本文來自: https://tw.news.yahoo.com/%E5%8E%9F%E4%BD%8F%E6%B0%91%E7%A4%BE%E6%9C%83%E6%B5%81%E5%8B%95%E7%9A%84%E成長書桌兒童書桌成長書桌人體工學兒童書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