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澄童年書桌椅樂澄童年書桌椅樂澄童年書桌椅成長書桌成長書桌成長書桌
作者:郭子維(國立東華大學華文系碩士生)
今年六月,發生了兩件與大學校園犬隻有關的新聞。
其一是在文化大學。由於陽明山流浪狗增多,連帶文化大學校內也出現不少流浪狗追逐人車的事件。新北市動保處表示,犬隻增多的原因,有一大部份是來自民眾的棄養。
即使文化大學的社團「尊重生命社」已盡力照護犬隻,甚至自籌經費替狗施打疫苗與結紮,但依然難以完全掌握犬隻的狀況。於是當人狗產生衝突時,「尊重生命社」便成了學生與居民的眾矢之的。
另外一件事發生在屏東大學內。校方為捕捉闖進室內的校狗「小狼」,使小狼情急之下,從高樓一躍而下,墜樓身亡。
校方對此表示,「由於小狼進入建築物,並有傷害人的行為,不得已才派人追趕,希望將其引導到室外,造成意外與悲劇,並非學校的本意」。但有學生認為,「莫非沒有更好的辦法?」正因校方使用網子、軟管等進行捕捉的方式過於粗糙,才導致小狼過度驚嚇。
以上兩起事件,都是校園裡犬隻與人發生衝突的個案。雖然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中小學,將「校園犬」視為將浪狗納入校園的可行方案;也有不少校犬已融入教學之中,成為學生生命教育的正面案例,但校園犬的問題,仍不時引起爭議。
尤其在大學,校地面積多半較大、且屬半開放空間,雖目前多數學校皆有學生社團擔負起照顧校園內犬隻的責任,但衝突還是無以杜絕。「校園中應該容納狗的存在嗎?」似乎始終是個難解的課題。
東華大學:為人狗衝突舉辦公聽會
以筆者就讀的東華大學為例。東華一如多數大學,有學生自發組成的「敖屋福利社」,是個長期關注校狗,並照護、追蹤犬隻的社團。可是持續進入校園半開放空間的犬隻、甚至被民眾刻意帶至校園棄置的幼犬,都一再加劇社團的壓力。
此外,由於狗在校園自由行動,亦無法避免犬隻結群,狗群並隨機盤據某個校園區域,當陌生人車經過時,往往就會本能地追逐甚至嚙咬。每當發生這類事情,社團就成了首當其衝被指摘或究責的對象。
因此,針對流浪狗問題造成的紛擾,東華在五月左右曾發布公告信,徵求各方對此問題提出意見。學校想兼顧各方的聲音當然立意良善,但是否如此一來就真能找出一個多數人都接受的交集呢?
這件事直至七月中旬的暑假之際,東華大學針對校園犬隻問題舉辦了公聽會,並訂出了《十一點草案》。
然內容值得注意的是,草案中強調犬隻若「行為偏差」,將得以聯絡鄉公所「捕捉移置」。這裡所謂的行為偏差,意指前述犬隻追逐甚至咬傷路人。但如何來定義「追逐」與「移置」的標準?例如只要有人對狗心生恐懼,就可聲稱「被人恐懼的狗」符合行為偏差嗎?後續顯然仍有許多共識有待建立。
此事令人不禁思考,或許我們該反問的是,是否應將「狗該不該在校園」的討論,推至「狗在校園的行為算不算偏差」上?而這個問題,會不會終究只是人們以自我為中心的直覺反應?
我們想要的是「共享」還是「獨佔」的空間?
在校園與狗之間,社會與動物之間,甚至文明與自然之間,關鍵其實再再都是「人是否願意將倫理思考,延伸到人以外之事物的問題」。
被譽為美國生態保護之父的李奧帕德,曾非常尖銳地提出:「任何保全環境多樣與美的措施,都是對的;反之任何傷害了環境物種與土地的措施,都是錯的。」
李奧帕德超越時代價值觀所下的豪語,無疑宣示了實踐的困難,但這背後對人們所做出的提問,才是真正的重點──「過去人類獨佔這個世界,此刻是否願意共享這個世界?」
延伸至社會,或校園驅逐浪狗事件,我們是否亦能做出同樣的提問──「我們是要建立只有『人』的校園?還是願意嘗試共享空間?」
「共享空間」這件事,會使以往獨佔空間的人們,有「被剝奪」的不悅感。因此每個人都可以拿怕狗、以及擔心遭狗傷害等事由,來做為捕捉或驅逐校園犬隻最有利的說詞。
無庸置疑的,這種包裝著理性的說詞、全然以捕捉與撲殺做為單一解決的方式,實際上終究是人們對付無力違抗自己的對象,認為只要將之棄至看不見的地方,就「了事」了、「問題便不再存在了」的直覺反應。
不論是社會或者校園,解決流浪動物這個讓人「恐懼、厭惡的事物」,絕非特定群體(例如學生社團)的責任,也並非單靠驅逐就能完滿。只想驅逐的直覺反應,忽視了我們身為人的智慧與力量,拒絕了共享世界的可能性,也忽視了犬隻驅逐後的種種問題。
例如許多人認為,捕捉犬隻與安樂死未必是錯誤的,社會本身就該有不同的單位與專業解決問題。但諷刺的是,此刻政府或民間的動物收容機構,不論環境、資源,都仍有許多困境亟待改善,亦是不爭的事實。那些無法獲得改善的難題背後,是否正是我們習於對厭惡的事物眼不見為淨、最好與己無干所造成的?這是每個人都須反思的問題。
近年來,人們透過許多社會運動,逐漸體會到政治並非特定族群的責任,而是公民的責任;同樣的,動物權利的追求,亦不該只是動保人士的責任,而是所有公民都有責任將倫理拓展至人以外的生命。
更重要的是,所有人都該體認到,公共空間不是人所獨有的空間。儘管捕狗與驅逐曾是多數人的選項,但會不會有一天,我們可以如李奧帕德所說的,將那些我們所厭惡恐懼的事物,也視為環境的多樣與美?
或許這樣的期待只是虛妄,但如果世界終將被水泥覆蓋,能否讓我們在水泥乾涸死去之前,留下最後幾步的足跡……
「動物當代思潮」,跨域討論各項動物保護議題,並與國外經驗相互檢證反省,期使台灣「動物保護學」能持續成熟茁壯。
本文來自: https://tw.news.yahoo.com/%E3%80%8C%E6%88%91%E6%80%95%E7%8B%97%EF%BC%8C%E8%AB%8B%E6%8A%93%E8%B5%B0%E樂澄童年書桌椅成長書桌成長書桌成長書桌成長書桌
留言列表